散文美句栏目(3140)
学会时间管理有助于大大提高提高工作效率,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哪些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有效管理时间。你应该知道的时间管理26招—— Etienne Garbugli,不会管理时间的人生是失败的。“每天只给自己安排4到5小时的工作。”——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, 37 Signals,别把一天安排得太满。“有时候你可能一整天什么也没干,有时候你能不间断连续工作12小时,这都很正常。”—— Alain Paquin, Whatsnexx,在状态的时候多工作,不在状态就多休息。“你的时间价值一小时1000美元,你做的事情可要对得起这么高昂的代价。” —— JasonCohen, @asmartbear,尊重时间,时间才会尊重你。一心二用看起来不错,但是一心一意才你才能按时下班回家。别三心二意啦,那只会分散你的注意力,让你效率低下。建立一套工作程序并且严格遵守,相信我,你会适应的。在限定的时间内,我们才会更加专注和高效。要做项目就得先开始工作。从小任务做起,你会发现整个大项目的完成并非遥不可及。“开始去做总比完美的构想强多了。” —— Facebook 格言,工作,工作,再工作。想法再好也始终是泡影。时间投入与实际产出并不成正比,把自我约束当成提高效率的法宝。“把思考和执行分成两步走,你会想得更好,做得更快。” —— Sol Tanguay, Imarklab,把任务归类细分可以提高效率。在一天的早些时候组织开会。对一件大事的等待会导致时间浪费。“一个会议可能会占据一整个下午的宝贵时光,不如把它分成两部分,每部分都不会像一个整个冗长的会议那么让人头疼,效率低下。” —— Paul Graham, YCombinator,用小组会议和远程交流(电话或邮件)来营造一个不受干扰的工作环境。让一天里做的事情上下连接。在做项目和接待客户之间转换会导致低效。工作的时候不拖延,拖延的时候不工作。“把一整个项目分成一件件适度的小任务。一个宏伟的目标只能从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做起,这样会让你离目标越来越近。” —— Maren Kate, Escaping the 9 to 5没有两件事有同样的重要性,首先明确事情的优先级,对将要去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小心再小心。“只去做那些你能够有施加最大影响的事情。” —— Jason Cohen, @asmartbear,只去琢磨那件你这天必须要完成的事情。把任务按小时分成份儿。大任务一开始很难下手,可能会有种一下子就要全部做完的感觉。“如果这件事别人也能完成个八成,托付给别人做。”—— John C Maxwell,作家学会托付事情,并且借助来自他人的外力。“昨天的成就不能保证今天的成功。”—— Babe Ruth,篮球名人堂运动员把昨天那页翻过去,只去思考今天和明天。把每件事儿都定一个最后完成期限,别让任务无限期地拖下去。把那些紧张而繁重工作的结束日期记下来。有些事总会结束的。使用手机的事件提醒功能,别太相信大脑的记忆功能。—— Julien Smith,作家保持记笔记的习惯。把分散你注意力的事情都写下来,比如上网搜索,胡思乱想,新的主意,等等。但重点是,在你写完这些以后,它们就不会在工作的时候干扰你了。—— Steven Corona, Twitpic有时也休息休息。
文:章沛然丨壹心理认证咨询师“讨厌某个人的缺点,是因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”这是一种很有趣的观点,而且更有趣的是,这个观点常常被我的咨客们所证实。也就是说,当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遇见了另一个在这方面有缺陷的人时,他非但不会因感到“同病相怜”而想要接近这个人,相反,还可能出于一种类似“被戳到痛处”或“恨铁不成钢”的感觉而对这个人产生厌恶之情,虽然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自己讨厌这个人的原因。从心理学上讲,这其实是一种“投射”效应,也就是说,当我们看不惯一个人的行为、性格时,其实是我们将内心中对于自己缺点的不接纳投射到了别人身上。我们之所以意识不到自己对于自身不完美部分的隔离和否认,是因为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保护我们的自我价值感,而否认了我们对于自身缺点的否认。这个现象在当一个人缺乏内省精神、只会向外看时尤其严重。而当我们向外看时,则不需要开启这种为了保护价值感而屏蔽负面态度的防御机制,因此当我们在心中对他人进行评判时,对自己缺点的厌恶也就表露无遗。是的,我们通常在别人身上看到的缺点都是自身同样具有、或具有过的缺点——正是因为具有过这个缺点、亲身体验过它带来的痛苦,才会对这个缺点如此嗤之以鼻。相反,如果是个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特点,那它和自身又有何干系呢?因此,看不惯别人的缺点,其实正是接纳不了自己。那么,如果真的因此而讨厌一个人、一件事,并且产生了负面的身心状态,该怎么调整呢?首先,要知道存在即是合理。因为不论是令我们感到多么难以接受、难以理解的人或事,只要它存在着,就是遵循自然法则的,就是合理的,否则它将不会存在。然后,要知道从本质上讲,任何特点或现象都只是客观存在着而已。所以对于这些合理的事物,我们要学会接纳。佛说:一花一世界。任何人、事、物原本都并没有对错、好坏的区分,是我们用头脑擅自将黑定义为恶、将白定义为善的。如果没有评判,它们便仅仅是两个不增不减、不多不少地客观存在着的颜色而已。假如世界是一场风景,而我们都是风景画家,那么我们所采用的不同取景角度,就是使我们看到不同风景的原因。对于同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事物,如果我们抱着不同的主观心态去思考和分析,就会形成不同的想法和认知,进而得到不同的感受。如果取景的角度失去中正,用了过于片面、负面或正面的滤镜,那么因认知失衡而导致的心理痛苦就随之诞生了。所以,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根源其实并不在于事物本身,而在于我们对事物的痛苦认知、拒绝接纳以及错误抗争——头脑将事物认知为负面投射,这就已经迈出通往痛苦的第一步了。而如果一味在意、执着地聚焦于这些不完美的投射,则只会继续消耗我们的正面能量,让负面能量越聚越多,最终使我们陷入负面的身心状态中。这就好像因为害怕污水而将水管堵住的行为一样:正因为闭塞不能容脏,反而让污垢在水管里越堵越多。这个时候,要想起上善若水的智慧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看待周围的人、事、物也是一样。如果我们看到了别人的缺点,那么只有能够接纳这个缺点,才反而不会被它所影响。大海不会挑选河流来接纳,而是清浊兼收。如果我们有了大海般包容一切的胸怀,养成容纳百川的气度,就不会成为被淤泥堵塞的死水。当然,对于那些已经产生了的负面身心状态,接纳的智慧也同样适用。这个时候,可以首先觉察、看到自己的负面状态,并且接受它们的存在。接下来问问这些负面状态:你为什么要在这里出现?你的出现是想告诉我什么?我该怎样做才能让你舒服?当找到答案后,则可以继续对它们说:谢谢你提醒了我这些。我现在了解你的感受了。今后我会用更成熟的方法照顾好自己。你已经可以离开了。所以,接纳的智慧并不意味着面对事物时只能被动地作茧自缚、做一个冷冷的旁观者。相反,遇到可能是不合理的事物时,要积极响应、勇于修正,让不合理的事物消失,让想要的事物变成合理,这才是顺应了自然之道。如果真的尽了人事,却还是不能改变,则说明这件事物现在的状态是合理的。这时,就应该变换思维角度或行为方式,来重新看待事物和采取行动。就像水时而能温柔流动,时而能变成坚冰一样。灵机应变,随机而动,也是顺应道法的重要一环。痛苦的时候,不妨往外退一步,客观地看看事件的全貌:在事物本身的合理性、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、以及为此而采取的行动中,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?毕竟,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,不是吗。

散文美句简介

介绍:

赞助商
© 2018-2025 句子百科(www.haha9911.com)